• 首页
  • 多盈娱乐平台网此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多盈娱乐平台网此 > 新闻动态 > 两度即位的唐中宗,究竟表现如何?实话实说,确实不怎么样

    两度即位的唐中宗,究竟表现如何?实话实说,确实不怎么样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64

    弘道元年(683年)十二月,唐高宗李治在贞观殿去世,留下遗诏让太子李显继位,这一年李显二十七岁,成为唐中宗。

    登基成为皇帝,可是一桩喜事啊!再说唐中宗正当壮年,精力充沛,正好可以大展拳脚。

    不过遗诏里那句话,仿佛给唐中宗泼了一头冷水:“军国大事若有不能决定的,请天后来处理。”

    一句话说,唐中宗这位新皇暂时不能亲自掌握朝政大权,权力依然得归太后武则天,这可让他感到有点失落。

    说实话,他在这个太子位置上熬了太久了,不是时间太长,纯粹母亲太可怕。

    大唐的太子真是不好当啊,光是想想他的两个亲哥哥,做了太子后都落得那样的下场,他心里自然明白。所以当上太子后,他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的,生怕有一天也像两位兄长那样。

    所以,在当太子的时候,他在母亲面前真是小心翼翼,表现得特别恭敬,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,话也不多说,结果稳稳地保住了太子的宝座。

    只是好不容易熬到登位,居然还要受母亲摆布,唐中宗不想再过这样的日子了,他决定摆脱母亲的桎梏,做爷爷唐太宗那样的人物。

    唐中宗在当太子时总是提心吊胆,生怕交朋友惹麻烦,身边也没有宰相帮忙,这就搞得他一登基就成了个光杆司令,真心没啥底气。

    现在朝廷里的大臣大多都是武则天的人,剩下的也纷纷和宰相裴炎站到一块儿,唐中宗根本就靠不住。

    所以要想在朝中掌握话语权,必须得有自己的人马在,职务也得是个高官。想来想去,最后觉得还是自己岳父那一族最合适。

    唐中宗的岳父韦玄贞,属于京兆韦氏,曾祖父韦材在隋朝时当过左武候骠骑将军。可惜到了这代,人家家里已经没落,韦玄贞自己不过是个小小的参军而已。

    不过呢,岳父毕竟是亲近的人,所以唐中宗刚一掌权,就把他提拔为豫州刺史。

    给岳父升职,这没啥问题,可唐中宗觉得朝廷上没有人替他发声,心里有点不快,所以他决定把韦玄贞升为宰相,这一下可把事情弄得不可开交。

    朝廷的职位就像一个萝卜一个坑,想要给韦玄贞一个宰相的宝座,那就得有一个宰相得被罢免。被无缘无故罢官,还是被一个没实权的皇帝搞的,宰相裴炎心里不痛快,直接拒绝起草诏书。

    到了这会儿,唐中宗也该明白事情的严重性,这事就这样算了。

    可唐中宗就是倔,气势汹汹地说了:“天下都能给韦玄贞,怎么连这小小的侍中(宰相)位置也不行?”

    老实说,这时候的唐中宗完全忘了自己当太子时那种小心翼翼的模样,以为一当上皇帝就能随心所欲,根本不考虑后果。

    裴炎被唐中宗骂了之后,心里气得不得了。

    裴炎是唐高宗临终时留下的辅政大臣,一直以来都全心全意地辅佐唐中宗。

    唐中宗这话,说是明君的表现?如此偏袒亲信,裴炎也有些懵,默默无语,便把这事儿告诉了武则天。

    武则天正盯着这个机会,之前她已经精心布局,朝廷上下几乎都是自己人,唐中宗这招简直是送上门来,废帝不废她废谁?于是,她便找裴炎聊起了废帝的事儿。

    嗣圣元年(684年)二月,武则天在朝会上公开宣布废除唐中宗的皇位,立另一个儿子李旦为皇帝,也就是唐睿宗。

    就这样,唐中宗当了短短五十五天的皇帝,就被废除了,降为庐陵王。

    说实话,唐中宗真的是有点心急火燎。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,他却大肆进行人事改革,结果可想而知,忙活了一场却什么都没得到,不仅丢了皇位,连岳父一家的性命也搭进去了。

    而他只能干看着,丝毫没有办法,只能眼睁睁看着岳父一家妻离子散。

    他自己也过得不好,失去权力后被囚禁,日子过得苦得很,随时可能遭遇不测。不过,能保住性命这点,算是比二哥李贤强多了。

    想当初李贤被废了,赶出长安后就死得莫名其妙,从这个角度看,唐中宗的处境还算不错吧。

    在房州待了十五年,朝廷的局势变了,老弟不过是个傀儡,没多久母亲就当上了皇帝,李唐的江山也变成了武周。

    这段时间,李唐的宗室子孙被武则天杀得可真不少,唐中宗心里可忐忑了,生怕有一天长安那边的人来,逼得自己上吊自尽。

    接着,徐敬业、琅玡王李冲以及越王李贞都挂着匡复庐陵王的牌子来对抗武则天。对于这事,唐中宗可是一点希望都没有,反倒是更增添了心里的恐惧,真怕母亲借机把自己干掉。

    每天晚上,他都被噩梦惊醒,甚至有时候吓得想要自杀。幸亏身边有韦后陪伴,才让他稍稍得到一点安慰。

    圣历元年(698年)三月,唐中宗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,武则天终于选定他作为继承人,发布了一道诏书,把他从囚徒般的生活中解救出来,让他重新恢复了太子的身份。

    这些年来的纷纷扰扰,让他变得不再如以前那么年少轻狂。他明白,要稳固自己的地位,不仅要时间,还得花心思去拉拢,比如和武氏家族搞好关系。

    对于武则天来说,自己可以安然身退,但自己退下来后武氏怎么办?自己杀了那么多李唐宗室,李唐宗室日后会必然报复,只要李、武合流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自然可以避免一些。

    所以,武则天就大力推动李、武两家的联姻。而唐中宗也非常机智,抓住了这个机会,先把女儿永泰公主嫁给了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,又将安乐公主嫁给了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。这样一来,既是响应了武则天的联姻方案,又能进一步稳固自己的地位。

    这时候,武则天已经老了,而唐中宗回到洛阳,权力的交接也是水到渠成,等武则天一旦去世,权力自然就能顺利过渡过去。

    不过,武则天在晚年的时候却是深陷在二张兄弟的掌控中,无法抽身。而这二张兄弟可不是省油的灯,他们对内把武则天隔绝,对外则是指手画脚,颇有一番气焰。

    这下可把一众朝臣惹火了。眼下连武则天这个主子都见不到,里外情况都是个谜,偏偏二张兄弟在那儿得意洋洋。武则天年纪大了,早已到了权力交接的重要时刻,这事儿哪能不让人紧张呢?

    有不少人开始猜测武则天是不是已经去世了,或者干脆被二张兄弟给控制住了。这一切都让权力交接变得扑朔迷离,也让一些人看到了机会,像宰相张柬之就跃跃欲试。

    之前张柬之他们只需耐心等着武则天去世,虽然这段时间平静得让人觉得没什么动静,但他们的表现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。

    可要是有人操控了皇帝,打算搞点儿动静呢?那可就真是个翻身的好机会,能谋个富贵来。

    当然这不止于此,咱们可以名正言顺地发动政变,尤其是扶持太子登基,争取个“从龙之功”。再说了,这还可以趁机整掉敌对势力,甚至一手掌控朝政,把好处都揽到自己手里。

    要是失败了?也没关系,咱可以以武则天和外界失联为借口,把二张兄弟推出来当替罪羊,顺便还显得自己是个忠臣。

    当然,即使到了这一步,也能逼武则天让位,反正不怕的。

    在神龙元年(705年),张柬之等人发起了兵变,迫使武则天让位,重新拥立唐中宗登基。

   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,连玩了一辈子权谋的武则天都没能预料到,二张兄弟也没想到,至于唐中宗嘛,他就像被推上了台,完全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。

    李唐的政权又回来了,失去权利的武则天也很快就衰老了。她搬到了上阳宫,结果在同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,武则天在孤独和寂寞中结束了她的一生。

    唐中宗重新登上了帝位,不过这次的表现可真不如第一次,甚至差点引发华夏文明的动荡。

    张柬之他们支持唐中宗复辟,主要是为了对付武则天和二张兄弟,并没有动武氏的势力。张柬之多次劝他应该要把武氏家族清除掉,以免后续麻烦,不过唐中宗却始终没放在心上,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,最后导致朝廷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韦武集团。

    韦武集团的核心人物是韦后,成员包括安乐公主、武三思、上官婉儿等,实际上大部分依附于他们的人都是以前武氏家族的余孽,还有一部分是韦后的心腹。

    韦后之所以能走上政治舞台,主要还是得益于唐中宗的支持。

    之前提到,唐中宗在软禁的日子里,韦后始终在他身边,不仅安慰他,还帮他和朝廷的官员打交道,确保他们能够避免在武则天面前说坏话,保护了整个家族的性命。

    这种共患难的情谊,自然让唐中宗倍感欣慰。因此,在他再次登基、遇到困扰时,常常向韦后请教意见,渐渐地,韦后的权力也随之扩大,最终走上了与武则天相似的干预政事之路。

    提到武三思,真的是个擅长搞关系的角色。他一看到唐中宗被召回,立马就为儿子安排了和唐中宗最爱的安乐公主成婚,这可让他在神龙政变中安然无恙,甚至还成了立功的楷模。

    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,武三思把他那位老情人上官婉儿送给了唐中宗,还借此机会拉近与韦后的关系,甚至还传出了他们私通的传闻。不过唐中宗对此毫不在意,反而是武三思三天不进宫,便跑去他家里找他。

    上官婉儿,她不仅才华横溢,容貌出众,还特别讨唐中宗的喜欢,被封为了昭容,宠爱得不得了。

    韦后对丈夫的宠爱可真是一点儿都不在意,反而把他当成自己的助手,让他为自己出主意,这样一来,韦武集团就得以壮大了。

    唐中宗心里也挺高兴,这招儿正好想借韦武集团来平衡一下老弟李旦一派。毕竟李旦当过皇帝,加上太平公主和他儿子李隆基的支持,势力也是逐渐在壮大。

    看到张柬之频频上书想要对付自己,武三思可不想坐那儿等死,心里想着得想办法让他们摔跤。

    和韦后密谋后,将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五人封王晋爵,名义上恩遇,实际上剥夺他们的实权,来了一招釜底抽薪,时机成熟后,将他们贬出朝廷。

    不久,武三思想到了一个毒辣的计划,将自己和韦后的私情写在纸上,扬言要废后,并将其张贴在唐中宗回长安的必经之路上。

    唐中宗很快就知道了这事,气得脸色发青。武三思将责任推给张柬之等人,这一招得到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支持。

    唐中宗不疑有他,直接将这五人贬到岭南,至于下场么,自然就是死。

    至此,韦后和武三思彻底一手遮天。

    而他们除掉张柬之等人后,又打算除掉太子李重俊。

    在神龙二年(706年)七月,卫王李重俊被尊为太子,但李重俊并非韦后所生。韦后常常干预朝政,和李重俊之间的矛盾屡屡爆发,因此她打算对他下手。这恰好与武三思的意图一致,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媳妇安乐公主能够当上皇太女。

    安乐公主也是心怀鬼胎,她不仅指使丈夫武崇训对太子进行侮辱,甚至多次上奏唐中宗,请求废除太子,提议自己取而代之,成为皇太女。

    一个原本该受尊重的太子,竟然被驸马骂成“奴”,这天下到底还是不还是姓“李”?再加上韦后和武三思的不断陷害,太子的地位真是摇摇欲坠,于是他开始思考反抗的办法。

    朝中和民间有很多对韦后和武三思专权不满的人,大家的想法居然意外一致。

    神龙三年(707年)七月,李重俊打算再来一次政变,他矫诏发左右羽林兵及千骑营三百余人,先杀死武三思父子,而后派兵杀入关内。

    韦后听到这个消息后,吓得惊慌失措,赶紧带着唐中宗逃到玄武门的城楼上,唐中宗则是一脸畏惧,直打哆嗦。

    好在双方一直僵持,让韦后看到了机会,让唐中宗出面,声称只惩治祸首,不涉及其他人。

    一见唐中宗在城楼上,众将士纷纷选择了放弃,李重俊感觉形势不对,赶紧往终南山逃,结果还是被杀了。

    事情平定下来后,唐中宗做了一件足以钉在耻辱柱上的事情,用亲儿子李重俊的首级去祭祀武三思、武崇训。

    大唐差点再次面临玄武门之变,唐中宗觉得“玄武门”这个名字不太吉利,于是就把它改成了“神武门”。

    光改名字没啥用,武三思走了,韦后那股势力还是在,而且现在更加不可一世。

    如今太子已死,更助长了他的野心。

    景龙元年(707年)八月,韦后召集大臣们,让唐中宗接受了“应天神龙皇帝”的尊号,仿佛重演唐高宗当年的戏码。而她自己则高调冠上了“顺天翊圣皇后”的称号,意图非常明显。

    而唐中宗坑死李重俊后,又坑死另一个儿子李重福。

    李重福是唐中宗的庶长子,韦后怀疑他与李重润的死有关,认为是他向武则天告了密,结果导致李重润的去世。虽然没有实质证据,唐中宗还是选择与这个长子保持距离,导致李重福一直被派往外地。

    说到安乐公主,丈夫去世对她来说可算得不上伤心。其实,她早就和武崇训的堂弟武延秀有了暧昧关系,现在终于能明目张胆了。她还不断向唐中宗请求封她为“皇太女”。

    关于这事,唐中宗虽然没明确表态,不是同意也不是拒绝,态度有点模棱两可。参考《大唐故婕妤上官氏墓志铭》的记载,唐中宗其实心里是想着“想把心爱的女儿立为储君”,这一想法确实挺惊人的。

    武则天当皇帝这事儿,已经算是彻底改变了华夏文明的格局。如果再把安乐公主立为太女,那就真的是再次颠覆了。

    说到底,皇太女作为公主来继承皇位,除了关乎王朝的血脉传承,还关系到未来女皇帝的传承问题。

    传位给儿子,那就意味着把江山拱手让给外姓,李唐注定难逃灭亡的命运。如果想避免李唐的覆灭,就得改变继承传统,今后唐朝的皇室得改成跟随母姓了。

    这样一来,下面肯定要进行改革。立皇太女,这不仅关系到王朝的延续,还涉及到传统文化里的家庭伦理和姓氏的继承问题。

    唐中宗面对女儿天天纠缠,差点心软,但最终没给出明确的回应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允许安乐公主参与一些重大决策,算是把皇权给分了一部分。

    从这时起,安乐公主就大胆地参与朝政,掌控大权,朝中那些职位好像都能明码标价。有钱的就能在安乐公主这儿获得官职,身份也无所谓。至于唐中宗嘛,完全不在乎,乐得当个傀儡。

    安乐公主仗着宠爱,任性妄为,贩卖官职和监狱,权势滔天。她经常自己草拟诏令,还故意隐瞒内容请皇帝签字,皇帝对此只是笑着答应,根本不去审查。她还请求自立为皇太女,虽然皇帝没有答应,但也没有责怪她。

    比如安乐公主常常提前写好诏书,故意把内容遮住,直接让唐中宗盖章。唐中宗自己也不去细看,反而乐于签字,这样一来,安乐公主就凭着这些圣旨为所欲为。

    虽然凭借妻女的支持,成功压制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,但她们的权力和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武则天时期。

    要是让唐中宗随心所欲地搞下去,大唐可真就要走向衰败了。

    景龙四年(710年)六月,唐中宗在神龙殿去世,遗诏让幼子温王李重茂继位,韦后则在朝中掌握大权。

    韦后虽有些野心,但没武则天的本事;安乐公主也比不上太平公主的手腕,结果可想而知,结局就是个死字。

    不到十天,韦后就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逼下了台,唐中宗时期的混乱也就此画上了句号。

    关于唐中宗的去世,后人普遍认为是韦后和安乐公主所毒杀,老实说,这种可能性并不高。

    确实,韦后虽然做了不少荒唐事,但她和唐中宗的感情还是挺好的。而且只要唐中宗在世,她们就有了依靠,唐中宗一旦去世,她们又怎么能扛得住其他势力的攻势呢?

    说不定,唐中宗被毒死的传言,是唐睿宗那一派为了给唐隆政变找个理由,比如可能就是他们自己暗中使的手段。当然,突然去世的可能性也存在,但这毕竟还是个谜团。

    不管怎么说,唐中宗这一辈子都是窝里横,结果就这么走了。

    第一次当皇帝,只当了五十五天,第二次上位又没了武则天的撑腰,为了防止自己弟弟一系的威胁,完全让妻女牵着鼻子走,根本没自己的主意。就连对儿子都是那样残忍,宁愿相信上官婉儿,也不愿意信自己的孩子。心里装的哪有什么李唐的江山,只有自己的私心,想干嘛就干嘛,真是个彻头彻尾的庸俗、懦弱、忘恩负义的人。

    因此,唐中宗之后,“中宗”这个太、高、世、中里的庙号,除了南汉以外,再也没谁用过。



    上一篇:没有了

    下一篇:没有了